二戰中,美國打日本比較困難,而蘇聯卻摧枯拉朽,中國居功至偉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9000萬人直接死于戰亂,無數財產在戰火中化為烏有。這場戰爭,永遠都是人類的噩夢,希望人類能夠汲取這一教訓。
二戰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美國在西太平洋上打擊日本,顯得非常吃力,而蘇聯一旦出手,就摧枯拉朽,瞬間擊潰了日軍主力。日本
這是怎么回事呢?
當然,這個問題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對蘇聯的忽然出站,日本很顯然是準備不足,對美國的不宣而戰,讓日本在西太平洋獲得了巨大優勢。僅僅戰略準備這一項,就足以讓日本的戰略決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不過,我們今天就換一個角度來談一談,美國打日本那樣難,蘇聯打日本那樣容易,中國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抗日戰爭中,中國的抗日形勢一直在發生耐人尋味的變化。
通常的狀態是,
日軍向國軍發起進攻,國軍潰敗,喪師失地;
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占領區滲透蠶食,日軍治安戰舉步維艱,損失慘重,小股日軍甚至被八路襲擊和殲滅;
國民政府宣布八路越界抗日,違抗軍閥,不再提供軍餉和裝備,甚至開出精銳與八路正面開戰。
這種狀態,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常見。
中國老百姓常常念叨“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這個順口溜中洋人變成日寇,官變成國軍,而百姓變成了八路。
八路并非怕國軍,真要打起來,國軍那幾盤菜,也不夠收拾的。關鍵是不能讓小日本漁翁得利。
這種情況一再上演,就造成了國統區不斷萎縮,日占區和根據地不斷擴大的狀態。
不過,唯一例外的情況是東北。
東北地區是一個相對比較鼓勵的地理單元,與關內有交流、與蘇聯掌握的外東北地區也有交流。1941年以前,蘇聯支持下的中國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堅持抗日,與最初的馬占山東北義勇軍一脈相承,讓日軍無法把東北當成一個穩固的后方。
可是,1941年以后,蘇聯與日本媾和,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東北抗聯不僅得不到任何援助,遭遇毀滅性打擊,還被迫撤出東北,成了蘇聯遠東集團軍的一部分。
關內,八路軍在察哈爾、熱河、河北、山東等地都有活動,在較遠的湖北、河南、江蘇、安徽、山西等地,活動更加頻繁。這促使日軍需要不停向關內調兵遣將,抽調大量主力來維持對華北中和華東地區的占領。
也就是說,抗日戰爭最后四年,東北實際上成了日本陸軍的大本營。東北這塊地方,蘇聯人不愿意打,八路軍打不過來,國軍更是夠不著。
如果你是日軍,你肯定也不會在這里浪費太多兵力對不對?
這種局勢長期延續下去,八路軍在華北等地逐漸占了上風,日軍只能控制城市和近郊區,以及鐵路沿線100公里范圍內,而且不敢單獨行動。甚至,日軍因為無法占領農村,經常面臨斷糧的情況。一些饑餓的日軍甚至用武器換糧食,實在是抗日戰場上的奇景。
反觀國民黨掌握的西南和華南戰場,日軍卻能抽調主力進行一號作戰,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這一條線,被日軍順利打通。國軍在坐等勝利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成了一群少爺兵和草莓兵。
中國的抗日形勢決定了,日軍不可能在東北地區留下絕對主力進行駐守,原本日軍最精銳的關東軍,在經過4年的不斷抽調后,基本都剩下了老弱病殘,甚至還有不少娃娃兵。
當然,日軍在東北的統治,還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東北的土匪。
東北的土匪,才是東北真正的主人。東北抗聯走后,這些土匪再次嘯聚山林,成了日軍控制農村的最大障礙。蘇軍的到來,這些土匪,立馬倒戈一擊,日本關東軍又一次遭遇打擊。
蘇聯1945年8月出兵東北,瞬間打爆日本關東軍的真正秘密,不僅僅是蘇聯本身強大的鋼鐵洪流,更是中國人尤其是共產黨人不斷堅持敵后抗戰的結果。
蘇聯有中國的配合勢如破竹,可是,美軍有中國配合嗎?
當然有,但是微乎其微。
不管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幾乎沒有空軍和海軍。而美軍在太平洋上作戰,最需要的就是空軍和海軍。這一點,就決定了共產黨和國民黨并不能對美軍的軍事行動進行什么有效的戰術配合。
不過,也并非全然沒有。國民黨始終掌握著福建等地,共產黨也把根據地擴展到了江浙等地的農村。美軍的轟炸機在炸完東京后沒有足夠燃料返航,最穩妥的方式便是降落到國統區或者根據地。
說白了,在西太平洋戰場,中國軍隊幫不上美軍,只能提供飛行員救援之類的簡單工作。
有沒有中國軍隊配合,這恐怕是蘇聯和美國面對日本不同作戰態勢的重要原因。
你認為呢?